廣東東莞歷史街區社區小酒館:見筑社
東莞市的莞城東正社區,城市肌理可追溯到明朝東莞縣的東城門區域。項目所在的東正路2號,原建筑體為20世紀70年代的兩層磚混結構與明清遺留的青磚墻基混合體。建筑單層建筑面積為36平方米,庭院占地面積39平方米,除正門面向公共區域,其余面皆為密集的房屋包圍。
項目入口連接老巷肌理,右側為二戰日本侵華后明城墻東段紅石遺跡。該房子處于老建筑群的一個低谷,常年處于潮暗的狀況。建筑經幾個時期多次改建,結構、衛生、采光、熱工性能等問題突出。鄰居多為空置房子,也存在安全隱患。
項目委托人為本土的年輕文化工作者,他們希望在莞城舊區改造一個舊建筑為一家社區小酒館,一個多功能的聚會和文化分享平臺。
在熱工性能上,改造保留老房子空間主體,拆移緊貼建筑主體的加建物,擴大建筑朝向庭院的采光通風面,同時引入二層和天臺的采光,使建筑明暗有度,通風透氣。除此之外,設計調整了衛生間位置,能更好服務室內外的客戶外,形成庭院的空中休憩和觀賞平臺。
結構加固與功能重組相關。設計在原兩小房子交接的樓梯和公共的墻體處,擴展了原墻洞以連接成酒館的主廳,新樓梯和廚房構成的結構體則成為建筑結構重要的支撐點。樓梯井頂部保留為原老建筑的硬山擱桁結構,形成一個空間拔高的提升感。同時局部加強原老房子承重磚墻和樓板的穩固性。
“連房廣廈”是傳統嶺南園林在小空間里組織建筑物與內庭院的經典方式,就在莞城城外不遠處的廣東四大名園之一“可園”便在占地不多的空間里營造出錯落有致的“咫尺山水”。在這個項目的空間組織上,借鑒了“幽”與“覽”、“明”與“暗”的傳統造園意旨,使空間在“壓抑”和“釋放”中轉切;使空間充滿豐富的可發掘性;使房子雖小,卻可以安頓人的精神和夢想,連接社區的神經。
在材料的運用上,設計把空間改造過程中的原磚瓦進行重復利用。連接大門、吧臺、樓梯、二層墻體、天臺,則有一條明晰的新材料脈絡,以引領著一條新體驗動態流線。除此,空間主要視覺面使用了當地傳統手工藝莞草編織物和龍舟雕刻。新舊材料在這里鮮明地碰撞又在用空間敘說著本土故事。
這個總建筑面積僅100余平方的空間,現在每天接待著三三兩兩絡繹不絕的年輕客人,一個歷經600余年的建筑,盡管經歷過數次戰亂和改造,現在的它正作為東莞老城一個微小的城市更新樣本,承載著建筑、城市和人文延續的意義。
分享文章,請標明來源: http://m.decoratornewyork.com/xuni/1107.html 免責聲明: 圖片內容來源網絡,本網站對作品圖片的版權未作證實,對作品的原創性、真實性不作保證,也不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責任。如對作品版權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電話聯系:400-035-0358 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