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白蘭美學館:成執設計
建筑形態與自然形態都必須遵循著物理上的規律性,都表現在形態的“真”與“美”的基礎上,都是功能和形態的關系表現,都有統一可追尋的原理和規律。人的美感是以自然界的真實為基礎存在的,所以美和真是不可分割的。
四川省宜賓市,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全市森林覆蓋率超過46%。項目位于宜賓西站體育公園內,體育公園是南岸規劃中面積最大的公園,足有27萬平米,綠化率高達80%。其中包括靜水廣場、跨橋廣場、雕塑廣場、羽毛球場、戶外泳池、城市劇場、公園服務中心等28個功能區,本項目將作為公園中的游樂中心使用。項目坐落于公園的東南角,可通過景觀綠廊連接七星山森林公園,生態景觀豐富。作為城市展示型建筑,我們希望建筑吸收了生命形式的細致優美,線條是柔和的、優美的。結構像是彎曲的作物在生長,裝飾和結構被融進了自由形態里,是可塑的有機整體。
場地與周邊有近10米高差,項目擺放至山坡最高處,作為游樂中心不僅要有相應的功能性,也應起到“視覺顯著點”的作用。同時在用地東南側留出適當的“空白”做休閑游樂場地,強調了一種退讓的感覺,減少建筑對兩側道路的壓迫,貫通了景觀視線,使建筑與地面在空間上更好的融為一體。當代地形建筑具有更豐富和更復雜的建筑形態,我們運用“折疊、變形、平滑”等操作手段,構成“隆起、切割、楔入、掀起、翻轉、扭曲”等與大地呼應的各種形式,形成地形建筑。其核心是立足于建筑與基地自然環境和場所精神的關系,探索人工建筑與自然地貌之間的融合性,嘗試使建筑與大地重新統一的新形式。
建筑理念取自宜賓市花——黃桷蘭,以最輕盈的姿態介入自然,如花瓣一般飄落在森林公園之中。兩片花瓣置于場地中自然重疊形成了相互咬合的空間關系。設計是一個整體性思維、多維度思考的過程。我們確定了‘少一些、空一些、透一些、低一些’的設計思想,以實現這一特殊場所中人、自然與建筑的共生。一層我們將建筑架空,將主要的功能區域都放置于二層空間。這樣形成了有趣多變的灰空間,留給人們活動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可能成為兒童躲迷藏的游樂場所。我們認為空間的流動性與滲透性能夠為在其中行走的人提供一種連續、豐富的空間關系體驗,空間為表達“人”的價值而存在著。
建筑的北向一層我們設計了親水平臺,因為材料、形式等多方面的不同會讓人們的感知變得較為多變和豐富。大人和兒童能在這戲水玩耍,又能欣賞風景。二層露臺是基地周邊的至高點,能遠眺整個體育公園。在設計之初也考慮未來可能成為露天咖啡廳,為游人們提供駐足停留的場所。外廊坡道的的設計,既能作為引導人們通往二層空間的功能需求,還形成開放式空間,增添了人們游玩的趣味性。并以借景的手法將外部環境納入建筑景觀,自然感強,用“時、空”反映大自然環境在建筑的豐富變幻的特性,氣候、季節特征明顯,表現出大自然濃郁的生機,因而人與自然融合感也強。
建筑形態是各相關要素按照一定的相互關系形成的一個體系。結構是形式的內含,是形式背后的形式;形式是結構的外顯,是結構化的具體表現。本案為木構設計建造一體化項目,我們的設計是建立在尊重整體環境理念的基礎上,將傳統建筑材料與先進建造技術、材料相結合的結果。設計以黃桷蘭為靈感,但花的構造與建筑的構造顯然不同。花的構造以柄、托、莖、瓣組成,建筑以基礎、梁柱、圍護組成。考慮到大跨度梁柱的穩定性與經濟性,睿智的工程師以莖段為基數,分段加圍,每段長度從1.5m至5m不等。梁柱尺寸從150*200到400*700不等,將莖圍連接成型構架,展現出根莖自然生長形態。再以鋁板擬為“瓣”,使“黃桷蘭”盡情綻放。
一層結構以加拿大花旗松膠合木為主,局部核心筒為混泥土結構。建筑是以一定角度斜臥于大地,“黃桷蘭”的柄顯然不能支撐整體建筑受力及穩定性,我們就利用兩朵花瓣落地,“柄”加上隱形的“枝丫”巧妙的形成三角穩定結構支撐。柄埋于地,枝丫拔于地,考慮到建筑消防功能,兩個“枝丫”為了與整體建筑體量相協調。特意做到5米*8米的尺寸,并巧妙在中間隱藏疏散樓梯功能,為了盡量還原隱形“枝丫”,工匠們用鋁板做成雙曲面來實現“枝丫”茁壯環節。具有序列感的木構體系,就如蘭花的根莖一般,自由生長又有規律可循,支撐著建筑主體。這種結構特性能夠回應實質的空間需求,是內涵與形式的統一,空間與外在形式的統一。
對于結構與光的整合,在空間組織的細部操作中,引導光線從建筑二層的頂部進入室內空間,并將空調設備管線整合于中空的結構體系中。膠合木形狀自由,結構形式沒有限制,能夠建造出獨一無二的木構建筑造型與空間形態,并且具有天然的親和力。室內空間無需過多裝飾,整體以木飾面覆蓋。這也是我們設計時遵循的整體性,如同蘭花從根到莖到花到果實,建筑從內部向外部和諧發展,不可分割。考慮到未來兒童游樂的功能需求,連廊入口處部分運用了拱頂形式,降低了空間的高度。墻壁上增添了手繪及玩偶,但以更精簡的空間序列,來增強兒童的空間體驗。
路易斯·康總說“工程和設計不應該是兩回事,它們必須是同一件事”,一個建筑物應該表現出“被建造的方法”和“有靈感的技術”。建筑創作的最終體現在于建筑本體的空間形態上,而建筑的物質空間形態的存在基礎就是技術骨架,建筑創作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完成。作為設計建造一體化項目,弧形扭曲面,工程實施的時候就不可避免的用短線段的形式實現單曲甚至雙曲面。整個建筑力學結構是建立在受力體系反向邏輯基礎上,巧妙吸取魯班榫卯精髓,木結構梁、柱、檁、格都運用尖端技術并設計了創新節點,讓連接處無任何多種材料銜接的痕跡。我們精益求精追求完善每個節點,不厭其煩,不計代價,將每一個節點的鋼件隱于木中。以龍骨定點定線,充分發揮板材自身韌性形成以點定線,以線構面的作用。整個木結構分段加圍,以圍設梁柱,每榀梁柱多個接頭,要完美落地對設計師、工程師、建造師都是一種挑戰。
建筑表皮就是“黃桷蘭”的瓣。石材太厚重;膜不耐候;涂料太呆,唯有鋁板才能詮釋花瓣的輕盈與曲線。建筑的仿生設計,也給幕墻帶來了極大的考驗。考慮耐候、質感、造價等因素,還有建筑功能需求。本案為鋁單板、復合板混用。鋁單板采用2.5mm厚,滿足耐候要求。復合板采用4mm厚來確保墻身扭曲時的自然剛性,以防扭曲而變形。雙曲面的外墻鋁板使得每一塊鋁板都不同,我們運用參數化設計,將所有鋁板分類標號,現場根據標號進行施工,大大的增加了施工難度和時間。
我們始終堅持“從生態到建筑,從技術到自然”的原則,設計不僅僅是一個內部工作和外在形式,相反,設計應擴大到影響建筑環境的所有方面及相互關系的塑造。以環境整體的態度來對待建筑的自然性、社會性、生活性、建構性和發展性,進行形式自身的地域環境創造。我們立足地域、注重場所、體現工藝,而這幢建筑將按照人和環境的變化來生長、延續,具有生動的、有創造力的精神。
?
分享文章,請標明來源: http://m.decoratornewyork.com/xuni/1184.html 免責聲明: 圖片內容來源網絡,本網站對作品圖片的版權未作證實,對作品的原創性、真實性不作保證,也不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責任。如對作品版權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電話聯系:400-035-0358 進行刪除.